江苏宿迁:活跃在乡村的“银发族”
今年10月是全国第15个“敬老月”。“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,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”是今年“敬老月”的主题。
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群体,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。在江苏宿迁的农村,许多老年人兴产业、忙种植,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,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。10月23日,记者走近宿迁乡村“银发族”,感受他们发光发热、老有所为的精彩人生。
快乐的“甩手掌柜”
“我现在坐在这里剥玉米,和邻居聊聊家长里短,生活轻松自在。”家住沭阳县刘集镇郇河村的胡秀芳说,“年轻时候,我觉得种地非常累,农忙结束的时候,腰累得都直不起来,哪能想到现在的好日子。”
胡秀芳介绍,她今年76岁,在家门口承包了20亩土地。其中,11亩土地种植玉米,7亩土地种植黄豆,剩下的土地种植了水稻、小麦。现在,因为雇用了专业的田间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的耕地、播种、施肥等工作,所以她不觉得种地累了。
粮食成熟收割后直接运输到交易场所卖出,收益结算的时候,胡秀芬这位“甩手掌柜”总是喜笑颜开。胡秀芬雇佣的田间管理人员来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。作为专业服务人员,他们通过新技术、新管理模式等,对传统农业模式进行优化,提供“耕、种、管、收”粮食生产全过程服务,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有效衔接。
如今,每当胡秀芳站在自家门口,望着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她感慨自己曾经的艰辛,也感慨如今生活的美好。“我现在种地很轻松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”胡秀芳说。
闲不住的“种养能手”
10月23日下午,沭阳县章集街道桃树园村村民毛建军看着自家田里成熟的水稻,脸上笑开了花。
年近60岁的毛建军是个闲不住的人。他在村里承包了100亩土地,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。
毛建军介绍,2018年,他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,开始尝试种植水稻和养殖小龙虾。他说,稻虾共养是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,利用虾类的生态功能,实现水稻和虾类的互利共生,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。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综合效益,还能提高水稻、虾类的产量和品质。
“在了解稻虾共养这一模式后,我翻阅了很多资料,又走访了许多小龙虾养殖大户,耐心跟他们请教养殖小龙虾的方法。学习后,我将这些方法与我现有的情况结合,不断总结经验,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。”毛建军说。
在摸清稻虾共养这一模式后,毛建军开始扩大种植、养殖规模。“水稻的收益基本抵消虾苗和肥料的费用,怎么算农民都是赚钱的。”毛建军说,新时代的农民必须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,学习新技术、了解新知识、摸索新路子,只有不断尝试、总结好经验,才能种好地。
“如今,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,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变化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我感觉十分幸福。”毛建军说。
开朗的“打工一族”
10月23日上午,在宿城区蔡集镇田洼智慧农业园里,工人正在大棚里采摘成熟的玉女黄瓜。
“你看,这个品种的黄瓜和普通黄瓜不同。它看起来胖墩墩的,吃起来既有黄瓜味也有果味。”工人马宜玲说,玉女黄瓜非常受市场欢迎。
马宜玲告诉记者,年轻时候丈夫外出工作,她在家种地,一个人带大了孩子,如今孩子已成家立业,她不想在家闲着,于是出来工作。
每天早上,马宜玲都会准时到大棚里干活。虽然年龄大,但她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。
她说:“我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,大棚里的这点活对我来说不算什么。干活既能锻炼身体,还能挣钱,多好啊。”
和马宜玲一起打工的还有71岁的袁彩云。袁彩云说:“打工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,也让平常的生活更忙碌、更充实。”
来源:宿迁学习平台 作者:裴凌曼 朱峰 徐欢 丁遥 作者单位:宿迁日报社